來源:人民網
“202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3.2萬億元,同比上年增加1.2萬億元,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7.5%。”在近期由中國農業科學院、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“科技創新引領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”活動上,參會嘉賓表示,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,但也面臨配料依賴進口、梯次加工技術缺乏等現象,建議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體系,實現技術裝備自立自強,促進循環利用、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。
據介紹,“十三五”時期我國農產品加工業,精深加工、產后減損和綠色供應鏈產業化關鍵技術裝備取得突破;建立了較完善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、標準法規體系,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;三產融合新業態、新模式、新產業不斷涌現,顯著拓展了農民增收的空間。
“農產品加工業是構建鄉村產業鏈的核心,是體量大、產業關聯度高、農民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。農產品加工在減損保鮮、鞏固脫貧成果、促進鄉村產業興旺、提高產地溢價和‘三創一體’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。”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,中國農業科學院相繼攻克技術難題,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并快速應用,實現了加工設備由“跟跑”向“跟跑、并跑、領跑”并存的轉變。
參會嘉賓表示,在取得成績的同時,也要看到農產品加工業還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間。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介紹說,我國在關鍵酶制劑和配料依賴進口,還面臨“卡脖子”現象;產后損耗大存在技術短板,缺乏綠色精準的減損保鮮技術,缺乏智能化冷鏈物流技術;梯次加工技術缺乏,附加值低;對資源綜合利用缺乏部署;農產品加工裝備自主創新能力較弱。
孫坦認為,要以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為著力點,統籌支持初加工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協調發展。推進要素集聚,以一村一品、農業產業強鎮、特色產業集群等項目為抓手,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園,創建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。
“要推進科技創新,攻克一批農產品加工工藝和設備瓶頸難題,集成創新研制一批科技含量高、適用性廣的加工工藝及配套裝備;推進主體培育,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大型企業,創建一批加工示范企業,推介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百強企業,促進循環利用、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。”孫坦說。
王鳳忠強調,要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體系,開展基礎理論研究、提供理論支撐,重點突破農產品自動化采收貯運、綠色保鮮、在線分級分選等農產品現代化加工保障共性關鍵技術,推進國家級科研平臺的建設。
在活動上,北京市科協調研宣傳部副部長李磊表示,北京市科協一直致力于為科技工作者服務,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,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。希望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進一步加強合作,更準確、科學地做好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傳播,把優秀科技人物、好的科技成果推廣出去。